電子期刊 - 第 38 期:2025年

主編:蕭國鴻研究員(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)

 
新知分享

桌上型手動菱角剝殼輔助機構設計與開發
 
洪芝青(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工程系)
陳建勳(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工程系)
 
 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趨勢加劇,農村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重大挑戰。行政院主計總處[1]的統計,過去十年間,臺灣農業就業人口持續下降,從102年的54.4萬人減少至112年的50.9萬人;同時,65歲以上的農業人口比例則由17.2%增至21.5%。台灣是寶島,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產物,農業產品除了自用更有外銷到世界各地,例如以台南官田地區的菱角產業為例,菱角原為官田收益最穩定的農業生產之一,但由於種植、採收需長時間泡水,勞動強度高且缺乏自動化設備,導致年輕人不願投入,加上高齡農友逐漸退出勞動市場,造成菱角種植面積逐年減少。十年間,種植面積已從102年的421.62公頃縮減至112年的315.13公頃[2]。菱角田的面積下降除了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以外,荒廢的農田也阻礙了當地保育鳥類的復甦,因為菱角田是台灣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的重要棲地,如果菱角田持續減少,將對水雉的生存環境造成嚴峻挑戰。 .... ( 繼續閱讀)
 
 

 
研究成果分享

古代十字弓構造分析與教具開發
 
蕭國鴻(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)
林婕雅(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)
 
  古代稱為弩的十字弓,是由原始弓演變而來,可以將弓的力量延時發射的進化版武器,弩是通過在原始弓上添加機架和弩機(板機機構)開發而成,發射過程包含拉弓弦、置弓箭、釋弓弦、射弓箭等四步驟。公元前6世紀,弩的製造技術已經十分成熟,並有許多不同的類型,如傳統弩、楚國連發、及諸葛連發弩。本文簡介古代十字弓發展史、進行三種十字弓的構造分析、及介紹開發之DIY教具。 .... ( 繼續閱讀)
 

可機械式編程梭織圖樣之綜片梭織機
 
林建良(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技教育組)
 
  織造重複性圖樣為紡織機械的重要應用,圖樣設計有其相對應的織造程序,在傳統梭織上有紋板圖;在古中國的緹花機中則有意匠稿或花本的存在,其原理皆是將緹花的圖樣轉換為梭織過程中各經線規律的動作程序 (即”上下移動”或”不動”),而經線的動作需根據該經線是否穿過綜框上的綜眼來決定,稱為「穿綜」。在穿綜和綜框的搭配設計下,操作某個綜框就可控制某道時序內所有經線的動作,完成紗線開口的作用。綜片的升降操作稱為「提綜」,在紡織機設計中常見以直接 .... ( 繼續閱讀)
 

奈米碳材:從博物館展示到實體桌遊的二次轉化
 
陳玫岑(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)
黃群雅(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)
 
  透過動畫、電腦互動單元、展示說明文本、實體模型或標本,陳述新科技的應用及原理,是許多科學展示常見的轉化手法。學者Danilov (1982)認為,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展示特性,學理觀念的詮釋是否易於了解是重點之一。因此在策展時除了內容的規劃呈現外,應確保展示的教育功能,進而促進觀眾思考與學習。 奈米碳材是21世紀的熱門議題,被譽為可能是推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科技。碳原子根據不同的排列方式,可以組成像是石墨烯、鑽石、奈米碳管等同素異 .... ( 繼續閱讀)
 

球面機構的運動分析與應用-從理論到實體教具設計
 
徐冠倫(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系)
江冠霆(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系)
賴惟智(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系)
 
  球面機構在現代工程與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,其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值得深入探討。本文將從球面機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出發,探討其基本原理,深入研究連桿長度對機構完全旋轉性的影響,最後介紹我們設計的實體教具並說明實作過程中需考量的關鍵因素。 .... ( 繼續閱讀)